瞭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相關新聞資訊
發揮羣體優勢、創造更大生產力、實現規模經濟而形成的經濟聯合體。
OFweek鋰電網訊 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突飛猛進,最核心的動力電池發展問題成爲了目前最大的熱點。近期,工信部公佈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以下簡稱《規範條件》)(第四批)企業目錄,31家單體企業和1家系統企業入選,數量超出市場預期。截至今年一季度,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多達130家。加上前3批公佈的25家企業,目前共有57家電池企業進入《規範條件》目錄,進入目錄的企業佔比超過40%,4批目錄基本囊括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主要廠商。
另外,與前3批目錄名單所不同的是,此次目錄中涉及三元聚合物鋰電池(以下簡稱“三元電池”)的企業佔比明顯增多,據記者統計,目錄中主營業務爲三元電池的企業達21家,佔比高達68%。自上半年國家發佈三元動力電池暫緩在商用車應用的政策後,下游市場隨之出現明顯下滑,直接影響到三元電池企業的發展。入選此次目錄的廣西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營銷副總黃延中介紹:“第四批目錄的發佈具有風向標的意義,說明政策層面並沒有厚此薄彼,存在壓制三元動力電池發展的意思,這讓三元電池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新電池目錄門檻高
汽車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最爲核心的部件,電池的性能、質量關係着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景。據工信部有關人士透露,審覈企業的專家評審團成員大多來自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領域,電池單體企業審覈非常嚴格。
“無論《規範條件》未來是否會上升爲強制性標準,原有企業及新進入企業都會將其作爲對標對象。”中研普華新能源車行業研究員周斌鴻的感受是,此舉會對提高汽車動力蓄電池產業整體水平起到一定作用。
賽迪顧問汽車產業分析師簡良指出,《規範條件》對已經進入目錄的企業來說,意味着其技術上已經取得了通行證,這一標準也是車企選擇供應商的重要參考依據。它可以降低電池企業的推廣成本,同時企業也會爲了滿足規範條件不斷改進自身技術水平。“動力電池作爲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在產業發展初期需要一些標準和規範去引導行業發展,行業規範的出臺有利於避免惡性競爭,促使行業良性發展。”
《規範條件》要求,企業建立產品設計研發機構,並配備相應的研發設備,包括開發工具、軟件、研發及測試設備、試製設備等。企業應配備相應的研究開發人員,其佔企業員工總數比例不得少於10%或總數不得少於100人。“通過這樣的規範,許多規模較小、沒有建立完善的安全質量體系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市場;沒有足夠的研發力量,沒有堅持自主研發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市場。”簡良分析,這對新能源車行業是非常積極的政策。
國外電池企業暫無緣目錄
4批目錄基本囊括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主要廠商。與之形成鮮明對應的是,海外大牌則無一入選。三星市場部門近日向媒體表示,三星正準備《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目錄(第五批)的申報工作。
2015年,國內鋰電池製造行業實現收入2030億元,同比增長20%;利潤約爲130億元,同比增長60%。而以LG、三星爲首的具有技術優勢的外資品牌成爲較大受益者。對此,周斌鴻表示更關心國內電池廠家的競爭力。“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及配套動力電池行業的門檻將趨嚴。”
業內人士指出,《規範條件》目錄的推進主要是爲了規範市場行爲,鼓勵企業致力於技術突破和創新,提高國產動力電池質量和技術,淘汰落後企業和產能,對促進我國動力電池行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資料顯示,2015年國內鋰電池生產量達到47.13GWh,同比增長54.78%,其中動力電池佔比快速提升,產量從2014年的19%提升至2015年的36%,汽車用動力鋰電池的產量在15GWh左右,佔整體鋰電池的產量爲32%。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的鋰電池產量爲7.5GWh,同比增長454%。在鋰電池方面,中日韓呈三足鼎立格局。在技術層面,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動力電池在四大關鍵材料領域,已經實現了全面的國產化並可批量化供應國外新能源車巨頭。
三元電池迎利好 國企需把握時機
事實上,在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市場已經給出了一個清晰的答案。從國際主流車企的選擇上來看,“三元”路線一邊倒的局面已經形成,包括豐田、大衆、福特、寶馬、特斯拉等車企都在其電動或者插電式混動主力車型上採用了三元動力電池。
據統計,發佈的4批電池目錄中主營業務爲三元電池的企業達21家,佔比高達68%。就在第四批目錄發佈的當天晚上,浙商證券研究所新能源汽車研究員楊藻發佈了題爲“目錄發出,三元電池產業10倍空間開啓”的分析研報: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影響,三元動力電池在包括乘用車、物流車領域的滲透率將穩步提升,預計2020年市場需求將比2016年出現10倍以上增長空間。
自上半年國家發佈三元動力電池暫緩在商用車應用的政策後,下游市場隨之出現明顯下滑,直接影響到三元電池企業的發展。“從車用動力電池來說,目前的主流仍是三元電池,性能相對更高效。”簡良如是表達。此外,黃延中認爲,電池目錄只是短期緩解國內電池企業壓力。“外資身份並非不能進入目錄的理由,微宏動力、上海捷新兩家合資企業本次順利進入目錄,意味着未來三星、LG進入目錄只是時間問題,國內企業需把握寶貴的市場窗口期,搶佔市場,提升能力,直面未來的激烈競爭。”